由国家发改委产业协调司司长陈斌带队,全国人大常委会财经委、国家发改委、科技部、中编办、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组成的“关于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调研组抵达江苏徐州。徐州市政府相关人士对记者表示,调研组一来就深入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下称“江苏中能”),了解多晶硅生产情况。在此之前,调研组已造访山东省相关企业,关注的重点内容也是多晶硅产业的投资情况。8月底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钢铁、水泥等产业的产能过剩与风能、多晶硅产业的重复建设作为重点讨论话题,被要求加强市场引导。在此背景下,这支由多部委组成的调研组便应运而生。
光伏*忙扩产
对于目前国内多晶硅产业的产能现状,来自中投证券统计资料显示,截至今年上半年,四川、河南、江苏、云南等20多个省有近50家公司正建设、扩建和筹建多晶硅生产线,总建设规模逾17万吨,总投资超过1000亿元。倘若这些产能全部实现,相当于多晶硅年需求量的两倍以上。众多业界人士在不同场合纷纷提醒,多晶硅产能已过剩。
然而,一连串的预警信号并未能阻止多晶硅企业扩大产能的计划。调研组此次考察的江苏中能,其三期第三条5000吨的生产线将于9月底投产,届时将形成18000吨的生产规模。国内光伏产业的*之一的江西赛维太阳能科技公司*条5000吨生产线已于9月初建成,年底全部生产线建成后将达到15000吨生产能力。光伏产业的7大*近期也纷纷表示了扩产意向。
江苏中能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整个产业产能过剩与否无法作定论,但江苏中能的产品目前仍供不应求,这是事实。公司每个月都欠下大笔订单。
产能应以实际达产能力来衡量
“像江苏中能这样的企业敢于扩大产能,说明国内的多晶硅市场还存在需求,所谓产能过剩从何谈起?”上海太阳能学会理事长崔容强告诉记者,行业的统计结果表明,2008年国内光伏产业的总装机容量是2.5gw(吉瓦)以上,耗用2.5万吨多晶硅材料,而国内实际的多晶硅产量是5000吨左右,因此大约有2万多吨的多晶硅是从国外进口的。今年的装机容量为3gw,相应需要3万吨的多晶硅材料。目前已产出1万吨,因此仍存在2万吨的需求缺口。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光伏分会主任赵玉文此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指出,应该分清楚规划产能和实际产能之间的区别,不能一概而论。论及产能是否过剩,应该以实际达产后的产能为衡量标准。
“国内有一家企业,国家发改委定的产能是1260吨,多少年都没有达到。有的企业宣称的产能连1/5都没实现,如果依照目前规划的产能,到2020年都能满足需要。从此逻辑推导,17万吨的规划能否实际达产应该划个大问号。”崔容强说。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白权研究员对记者表示,产能过剩的说法按照市场经济的逻辑是不成立的,在市场经济状态下,市场的供需状况是随时变化的。两年前的供大于求到两年后很有可能会变成供不应求。例如钢铁产能的此番过剩,在金融危机前则是相反情况,金融危机之后下游市场的需求很可能会带动钢铁产业的供需变化。
薄膜电池或将成产业主流
尽管不认同多晶硅“产能过剩”之说,但对行业有着深入了解的崔容强还是坦承:“多晶硅行业的确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市场好的时候确实有乱七八糟的硅充好硅,这种不正常的现象需要调查,把中国的底盘实实在在地摸清楚。”他表示,多晶硅乃至整个光伏产业要想升级,有必要提高行业准入门槛,依照市场规律优胜劣汰。形成几个万吨级生产能力的大企业,淘汰年产能低于50吨的小企业,将会成为多晶硅产业下一步的发展趋势。
更多的业内人士则指出,鉴于目前多晶硅电池产业的激烈竞争局面,薄膜太阳能电池已成为光伏市场发展的新趋势和热点。资料显示,2008年太阳能薄膜电池产量达892兆瓦,同比增长123%,*已达到15%。薄膜太阳能电池正以其生产过程用料少、工艺简单、能耗低,从而形成的成本优势,越来越为业界所广泛接受。
崔容强表示,尽管薄膜太阳能电池存在光电转换效率低、衰减率(光致衰退率)较高等问题,为不少人所诟病,但随着近几年此种电池技术的不断进步,其目前的转换效率比两年前提升了近30%—40%。而且,随着技术的进步,与晶体硅电池相比,薄膜电池的成本下降潜力要大得多。
未来,随着薄膜太阳能电池的转换率因技术进步而不断提升,加上规模化生产而形成的成本优势的进一步显现,其*必将进一步扩大。已有业界人士估计,薄膜太阳能电池到2015年的产能或可能达到整个太阳能行业的20%以上。